永恆年鑑 维基
(新頁面: ==尼洛寧帝國Nilonym Empire== ==基本資訊== ===國徽=== ===國家格言:「Terram iustitia, domum fortis.」「正義之土,勇者之鄉。」=== ===國土面積:8...)
 
第2行: 第2行:
 
==基本資訊==
 
==基本資訊==
   
===國徽===
+
*國徽
   
   
  +
*國家格言
===國家格言:「Terram iustitia, domum fortis.」「正義之土,勇者之鄉。」===
 
   
 
「Terram iustitia, domum fortis.」「正義之土,勇者之鄉。」
===國土面積:8324550平方公里===
 
   
  +
*國土面積
===執政中心:劍都─托萊多(Toledo)===
 
   
  +
8324550平方公里
===人口總數:約2516萬人===
 
   
  +
*執政中心
===族群分佈:人類58%、矮人9%、各族精靈與半精靈9%、獸人&半獸人6%、地侏5%、半身人4%、哥利亞3%、龍人1%、魔人1%、其他合計4%===
 
   
 
劍都─托萊多(Toledo)
===官方語言:通用語、矮人語、精靈語===
 
   
  +
*人口總數
===政權體制:中央集權郡縣制===
 
  +
 
約2516萬人
  +
  +
*族群分佈
  +
 
人類58%、矮人9%、各族精靈與半精靈9%、獸人&半獸人6%、地侏5%、半身人4%、哥利亞3%、龍人1%、魔人1%、其他合計4%
  +
  +
*官方語言
  +
 
通用語、矮人語、精靈語
  +
  +
*政權體制
  +
 
中央集權郡縣制
  +
  +
*宗教信仰
  +
 
國家法定信仰─正義之神阿雅多尼,仍接受自由信仰
   
===宗教信仰:國家法定信仰─正義之神阿雅多尼,仍接受自由信仰===
 
 
==簡介==
 
==簡介==
   

2013年9月13日 (五) 16:31的版本

尼洛寧帝國Nilonym Empire

基本資訊

  • 國徽


  • 國家格言

「Terram iustitia, domum fortis.」「正義之土,勇者之鄉。」

  • 國土面積

8324550平方公里

  • 執政中心

劍都─托萊多(Toledo)

  • 人口總數

約2516萬人

  • 族群分佈

人類58%、矮人9%、各族精靈與半精靈9%、獸人&半獸人6%、地侏5%、半身人4%、哥利亞3%、龍人1%、魔人1%、其他合計4%

  • 官方語言

通用語、矮人語、精靈語

  • 政權體制

中央集權郡縣制

  • 宗教信仰

國家法定信仰─正義之神阿雅多尼,仍接受自由信仰

簡介

  阿克提克大陸上最古老、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西與矮人王國─巖谷國接壤,南面則是緊臨蠻族之國阿斯坦德與獸人之國巨斧尖刺,東北領土直達永寒海,國土遼闊而完整。即便在眾多強國環伺下立國,尼洛寧帝國仍舊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與悠久的光榮歷史在數百年間屹立不搖,而如今放眼北方諸國,唯有巖谷王國實力足以與之抗衡,但那也僅限於矮人們在要塞地道中堅守不出的情況下,是故以影響力而論,尼洛寧帝國已可算是北大陸第一強國。

歷史 History

  • 前身─托萊多自治領(豐饒曆14991~17978年)、尼洛寧王國(豐饒曆17978~18013年)

  遠在豐饒曆14991年(年鑑103紀9環91年),距離豐饒帝國崩壞還有數千年之遙的時代,托萊多自治領就在婕澤羅湖週邊一帶成立,其領土大約包含現今帝國首府托萊多及其周邊的兩個郡。當觀察到豐饒帝國已面臨日薄西山之際,其領主便暗中開始厲兵秣馬,在邊境上布置重兵。不出數年,帝國境內果然烽火四起、自顧不暇。豐饒曆17978年,時任領主的朱尼烏斯‧尼洛恩(Junius Niloun)自立為王,並以保護百姓、收容難民的名義向鄰近地區出兵。趁著舊勢力垮台而新勢力尚未興起的權力真空時期,僅僅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尼洛寧就一躍而成北方列強之一。第三任國王普雷弗狄斯‧尼洛恩(Praefortis Niloun)成功抵抗了豐饒帝國的一連串攻勢,迫使帝國承認其獨立地位,也挾著聲勢將國內原本的公民議會政治制度一併改為中央集權,並在豐饒曆18013年正式登基稱帝。

  • 尼洛寧帝國─選帝侯時期(豐饒曆18013年~動盪曆101年)

  領土的迅速擴張一方面造就了繁榮的經濟成長與大量的財富,但卻也帶來治理上相應的困難,因此皇帝不得不將整個帝國分割為數個選帝侯領以便控制遼闊的國土。與此同時,被分封的各選帝侯雖為皇親國戚,但原本並無私人軍隊,而皇帝也不願將自己的禁衛軍分散各地,故這些選侯只得從自己的領地中招納原有的地方武裝重新編組並賦予騎士團的名號。由於被收編便能享有薪俸、給養以及貴族身分,相比當時平民的生活算是很優渥的條件,因此一時之間投效者甚眾,蔚為一股風氣,這段時期也被後世稱為帝國軍事的草根期。原本負責為騎士團定名及設定紋章的紋章官面對如此大量的新需求,過往慣用的名號早已不敷使用,只好用身邊的事物或隨口說出的詞彙來命名,所以出現了許多有趣、甚至聽來不可思議的名號,比如「大黑鼠騎士團」、「吊燈騎士團」、「真討厭這工作騎士團」等等。而有些傳統常見的名號更是在各地區之間被嚴重的重複使用,比如史料上有記載的「火龍騎士團」同時間在帝國境內就有12個,而以「劍盾」為名的騎士團更多達25個。

  雖然擁有為數眾多的騎士團,但其實各騎士團之間組織十分鬆散,並無統一指揮體系,故除了少數原本就是城鎮自衛武力的巡守隊,在經過訓練之後還能勉強負擔起守衛國境的任務,其餘大多都只有相當於維持城市治安的警衛團水準,而無法稱得上是國家級的正規軍隊。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其他周邊的新興國家紛紛崛起後,帝國向外發展的腳步也跟著被限制住了。往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除了皇帝手底下的禁衛軍之外,帝國始終無法擺脫這些雜牌騎士團的負累,建立起一支像樣的軍隊,所以即使統治著龐大的土地,帝國依然無法將影響力擴及大陸上的其他地區。一直到豐饒帝國正式宣告終結之後,國際間情勢動盪所引發的一連串大戰,才真正給帝國帶來興盛強大的轉機。

  首先爆發的戰爭是動盪曆2年由阿斯坦德國的諾雅蠻人發動的「悼念戰爭」,名義上是由豐饒帝國忠實的從屬國所發起的復仇大戰,實際上這場戰爭被視為是崩落戰爭後蠻族向外擴張的第一步,因此也被稱為「蠻人崛起戰」。戰爭的結果是阿斯坦德四周林立的小國幾乎都被兼併,連西方的夏克王國也被打得俯首稱臣,拱手讓出大片土地,但蠻人們卻在向北進攻的過程中受挫。

  早在開戰之前,領導蠻人軍隊的仲裁們就已經發現,雖然頂著帝國的名號,尼洛寧的軍事實力其實根本比不上一些較為強盛的王國;兵員雖多,但淨是些烏合之眾,而且整個國家的軍事指揮體系也是各自為政、效率低落,於是便聯合東面的獸人之國組成聯軍兩面進攻,頓時帝國上下陷入一片恐慌,地處邊境的選侯領軍隊一一潰敗,且中央帝都只顧自保,竟不發一兵一卒前往救援,各選侯於是只得向外尋求奧援,並在外患交迫的壓力下攜手合作,用堅壁清野的方式拖延蠻人與獸人聯軍進軍的速度並趁機集結更多援軍。另也運用外交策略,分化兩股敵方部隊,同時也煽動南方的芬里達爾王國由後方進攻阿斯坦德,使得蠻人不得不兩面作戰。這些策略後來的確起到了效用,導致蠻人與獸人聯軍分為兩股各自從東西面進攻,間接造成了聯軍最後的敗亡。

  悼念戰爭後,中央的實力雖無減損,但各選侯領的實力增強,不但重新組建所屬的騎士團,更投注大量資源以訓練、裝備這些騎士團,進而擁有了強大的軍事部隊。在戰時與外國簽訂的各項條約也在戰後讓選侯們在國際間的地位進一步的提高,甚至有選侯派遣自己的使節團,到原本與帝國敵對的國家進行貿易談判,輕視皇帝的舉動愈加明目張膽。

  動盪曆54年,秘銀戰爭爆發,眾選侯覬覦其中利益,在未經中央同意下擅自參戰,為此皇帝馬略思‧尼洛恩(Marius Niloun)甚為不滿,通令各選侯立刻停戰收兵,否則即以叛國罪論處。選侯為阻中央干預,引北面游牧民族約倫人(Jarlens)穿越國境進攻帝都,這一下來得措手不及,禁衛軍還沒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就被消滅過半,約倫人很快就兵臨城下,圍城三個月後帝都無水無糧,終告失陷。約倫人將城市洗劫一空,連馬略思也被俘虜帶回,史學家稱此為尼洛寧帝國的「覆滅之季」。此後帝國中央的皇權已名存實亡,各選侯彼此爭奪實質的主導權,並隨意地為自己加冕,各自宣稱其為帝國的唯一合法皇帝,帝國內部因而爭戰不休。

  內亂持續到動盪曆82年爆發的第一次野蠻戰爭,一場席捲全阿克提克大陸的大戰。這場戰爭導致了奧德那亞斯冰原上的古國福爾(Forn)滅亡,大陸上將近四成的村落遭受重創、良田化為焦土。當野蠻大軍開始入侵帝國時,各選侯的軍隊因久戰兵疲,對上無數由四面八方湧入的野蠻生物,紛紛望風生畏、棄甲曳兵而逃,三名選侯被殺,一名淪為階下囚,而當時的帝國皇帝圖拉赫倫‧尼洛恩(Traherent Niloun)卻依舊穩坐帝都,直到兵臨城下才御駕親征,率領禁衛軍與野蠻大軍在婕澤羅湖湖畔進行大規模的會戰,史稱「婕澤羅湖戰役」,此役帝國大敗,圖拉赫倫戰死,禁衛軍亦傷亡慘重,帝國面臨危急存亡之秋。此時登基為帝的是年僅16歲的少年皇帝蘇柏爾圖斯‧尼洛恩(Subortus Niloun),由其背後的強力支持者,帝國重臣羅慕路斯‧普列斯拜耳(Romulus Presbyer)輔佐。羅慕路斯深知欲戰勝強大的敵人,勢必得以同樣強大的精神象徵凝聚人民的向心力,便會同正義之神阿雅多尼在帝都內的審判長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Flavius Theodosius)對外宣布蘇柏爾圖斯將前往位於外層界的聖法庭,接受阿雅多尼的審判,以決定這場戰爭是否為真正的「公義之戰」以及由他所領軍的帝國軍隊是否能獲得最終勝利。

  在弗拉維烏斯的陪同下,蘇柏爾圖斯在動盪曆101年播種之月1日,踏入了通往聖法庭的傳送門。三天之後他安然歸來,還帶著象徵神祇意志的武器:戰錘「正義之裁決」,全國軍民得知此一消息後舉國振奮,認為只要有這位少年皇帝的領導,他們必能戰無不克,攻無不勝。於是透過羅慕路斯的運籌帷幄,同年漁獵之月18日,帝國境內數百個騎士團與禁衛軍殘部集結於黑河平原北部,在會戰中徹底擊潰了野蠻聯軍,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千旗之戰」。戰後聯軍勢力迅速瓦解,第一次野蠻戰爭也宣告終結。

  蘇柏爾圖斯在獲得如此重大的勝利後聲勢日隆,羅慕路斯便藉機宣令收回了各地的選帝侯領,改全國為行省郡縣制,統一由中央派任行省執政官管理,帝國的選帝侯制度正式走入歷史,迎來的是一段長達百年的輝煌時期。

  • 尼洛寧帝國─擴張時期(動盪曆101~194年)


地理 Geography

  雖然地處阿克提克大陸的北疆,但由於受到血色山脈、波的岡山脈與北風嶺等諸多山脈的屏蔽,帝國的核心地帶仍然算得上是氣候宜人,土壤也十分肥沃;渥達河與孔傑拉多河則提供了帝國所需的豐富水資源;帝國的強盛便是建立在這兩項優秀的地理條件上。

  • 克索平原Xole Plain

位於奧德帕亞山脈東北方、孔傑拉多河上游流域的平原,氣候比起南面的普羅諾斯平原冷得多,僅仰賴波的岡山脈與部分奧德帕亞山脈的屏障才未化為冰雪覆蓋的不毛之地。

  • 奧德那亞斯冰原Oddonaias Icefield


  • 血色山脈Scarlet Mountain

這座綿延超過3000公里的山脈是阿克提克大陸中部與南部的分界線,因其富含鐵礦,在雪水沖刷下呈現鐵鏽色,故而得名。同時山上流洩的雪水也造就了渥達河豐沛的水量,山脈的末端位於帝國疆域的東南角。

  • 渥達河Oder River

源自南北盜匪山脈的交界處,向西南流經伊伯奈平原、黑沼之地等,一路蜿蜒最後注入婕澤羅湖,是一條橫跨阿克提克中部數個國家的重要河運通道。

  • 婕澤羅湖Jezero Lake


  • 普羅諾斯平原Pronus Plain

以婕澤羅湖為中心,三面環山的大平原,為阿克提克大陸中心土地最肥沃,氣候也最宜人的精華地帶。有著「阿克提克之心」(Heart of Arctic)的別稱。

  • 孔傑拉多河與北孔傑拉多河Congelato River & North Congelato River

自奧德帕亞山脈北端融化的雪水向東流洩,至奧德那亞斯冰原時分出一支流向北切穿北風嶺後注入永寒海,主流則繼續向東出海。

  • 融雪湖Snowmelt Lake

匯集波的岡山脈融化的雪水所形成的湖,湖水異常清澈,在湖面平靜時就連深達30公尺(100呎)的湖底也清晰可見。據傳湖底某處有個隱藏的洞穴,一扇進入精之沃野的傳送門就座落其中,但一直未曾有人發現。


  • 白森山脈Whiteforest Mountain


  • 北風嶺Borean Ridge

從奧德帕亞山脈北端沿著海岸線向東延伸的一段地勢較低的山脈,被人另外稱做北風嶺,雖不如奧德帕亞山那麼高大險峻,但也為南邊的土地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庇護。

  • 霜印角Cape Frostbrand

北風嶺中一處向霜晶城延伸的突出部,由於引發第一次野蠻戰爭的霜巨人即是從此處登陸,故以此名之。

  • 波的岡山脈Protegant Mountain

標誌著奧德那亞斯冰原的南界,同時也與北風嶺一起為克索和普羅諾斯兩塊平原提供最好的屏障,使該地得以免於化為第二個冰原的威脅。

政治 Politics

  • 最高評議會The Supreme Convocation

  歷經自治領、王國、選侯制度等時期的變革,如今的尼洛寧已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全國所有的軍、政大權皆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但如此一來皇帝本身的素質便成了左右帝國命運的重要因素,於是就有了評選繼任皇帝資格的重要機構:最高評議會。這個議會並不負責任何的行政或軍事決策,除了決定下任帝國皇帝之外也沒有任何的實權。通常評議會會從現任皇帝的後代或親屬中挑選出數位能力優秀的繼任者候補進行評選,但在極為罕見的情況下,經評議會三分之二以上議員(Senator)同意,也會有皇帝本身所推薦的非親族人選成為繼任者候補,但在這種情況下,該名候補人選必須先被皇帝本人或其親族收為養子女方可加入評選,這是為了確保皇族血統不致斷絕。

  評議會共有32位議員,包含1位議長,由所有議員共同推選,每次召開評議會時皆須重新選舉。這些議員除非死亡、自願辭職或因其品格或行事不良,由阿雅多尼的審判長親自宣布剝奪其資格,否則任何人不得解除其職務。議員的組成則有固定的比例:各行省代表1名,聖域及皇室代表各1名,阿雅多尼所派任的審判官1名,以上幾位議員不限制其種族性別;原生精靈、魔法精靈、矮人代表各1名,其他種族及宗教代表共6名。當出現空缺時,可由三種方式補足,但皆須遵守上述比例:1.若因死亡及辭職,且原議員有指定繼任者,則由繼任者出任。2.若無指定繼任者則由議長提名人選,經皇帝同意後任命。3.若是被剝奪資格,則由評議會共同提名、選舉決定。

  評議會制度始於動盪曆109年蘇柏爾圖斯親政前不久,皇帝輔臣羅慕路斯深深了解到對於一個完全統一的大帝國來說,皇帝一人所擁有的權力和重要性。於是他便邀集了22位各方重臣賢者建立了這個評議會。爾後為了兼顧各方意見,又增加了9個席次給特定種族與信仰代表。

  • 行省Province

  各地畫分為20個行省(Province)與1個帝國省(Imperial Province),帝國省又名聖域(Sanctuary),指的是帝都所在的省分。各省皆設置執政官(Consul)與保民官(Tribune)各1名、


城市 Cities

  • 劍都─托萊多(Toledo)

帝國首府,也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地帶,最初是以出產一種特殊的雙手巨劍而聞名於世,故稱劍都。

軍事 Military

  最初是由良莠不齊、數以百計的雜牌騎士團組成選帝侯手下的武力,皇帝則統領著訓練完善、裝備精良的禁衛軍。這種強幹弱枝的局面在悼念戰爭後有了轉變,各選侯開始投注大量資源為自己手下的騎士團建立基礎,各騎士團的訓練、裝備素質都逐漸提升,到後期已擁有幾可與禁衛軍相匹敵的實力,也開始對皇帝有了輕視之心。

  秘銀戰爭時,

  到了千旗之戰後,各選侯被裁撤,權力收歸中央,同時也將原所屬的武力連同禁衛軍一併整合重新編成現今所見的帝國軍隊三大骨幹─向外征伐的帝國軍團(Imperial Legion)、守衛國境的帝都禁衛軍(Praetorian Guards of Toledo)以及象徵帝國最強戰力的皇帝戰士團(Emperor`s Champions)。

  • 帝都禁衛軍(Praetorian Guards of Toledo,簡稱Guards)

  帝國軍隊中成軍最早,歷史最悠久的部隊,自普雷弗狄斯即位為帝國皇帝伊始,他就將原本手底下的王國騎士團改稱為帝都禁衛軍,一方面象徵帝國的成立,另一方面也宣示了這支部隊的主權僅屬於皇帝一人。

  • 帝國軍團(Imperial Legion,簡稱Legion)

  第一次野蠻戰爭結束後,帝國重編部隊時,最初的做法僅僅是將全國軍力統一併入駐紮於帝都的禁衛軍,各行省僅保留城內警備所需的武力,而當外敵進犯或帝國欲向外出兵時才出動禁衛軍,目的是為了確保中央的權力不至分散,但如此一來每當需要用兵時禁衛軍就得四處奔波,且禁衛軍出征時帝國內防即相對空虛,因此蘇柏爾圖斯在動盪曆112年實行軍事改革,自各省募集適齡壯丁,連同部分禁衛軍混合組建成全新的帝國軍團,並駐防於各行省。軍團將領並不隸屬於行省執政官,而是直接聽命於中央,如此帝國便能將攻擊與防禦的兵力分開調度,也免去各行省握有兵權後尾大不掉的危險。

  • 皇帝戰士團(Emperor`s Champions,簡稱Champion)

  第二次野蠻戰爭時期,由於邊防吃緊,尼洛寧皇帝溫鐵克‧尼洛恩(Vindex Niloun)遂命令帝國軍團主動出擊,採取戰術攻勢以期達成戰略守勢的目的,而帝都禁衛軍也奉命分赴各行省協助禦敵。就在此時,帝都內發生了武裝政變事件,溫鐵克的政敵買通部分禁衛軍欲將其刺殺並取而代之;溫鐵克在衛兵捨命護衛下逃脫,政變最後以失敗告終,叛亂者與禁衛軍皆被處死。此次事件之後,溫鐵克認為皇帝還是必須要擁有專屬於自身的忠誠護衛,故而建立了皇帝戰士團。這支部隊的人員遴選非常嚴格,須在每次新皇帝就任時與之後每五年一次舉辦的帝國大鬥技會(Imperial Certatio)上至少取得地區賽10勝以上的成績才符合最基本的資格,之後還必須通過一連串的體能、戰技與精神的訓練,務求兼具強大戰力與對皇帝本人的絕對忠誠。

  通常經過這些訓練與選拔,真正能進入皇帝戰士團的成員不超過參加大鬥技會人數的百分之一,實屬精銳中的精銳;而在人員素質之外,皇帝戰士團的裝備也是全國部隊中最完備最優異的。當普通部隊以尋常鋼鐵來打造器械時,所有皇帝戰士團成員的裝備皆是以極為稀有、昂貴的精金或秘銀所鍛造,並可依照個人特長選擇武器甲冑以便將戰力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帝國最強」的稱號當之無愧。要加入戰士團的過程異常艱辛,而通過後的待遇也就極為豐厚,尤其為確保這些戰士的忠誠不會輕易動搖,不僅戰士團成員本身的薪俸較之尋常士兵高出數倍,其家人與後代生活也受國家保障,更能享有入祀正義之神神殿的殊榮及各項特權(例如減免稅賦、優先配給各種必需品及奢侈品等等)。但若有任何對皇帝不忠之事,不僅所有特權會被剝奪,同時也將面對滿門抄斬的極刑,在這重賞重罰之下,打造出猶如鋼鐵般忠誠的強悍衛隊就是皇帝戰士團。

  • 帝國軍團:20個軍團,每個軍團編制2萬5千人(50萬),20個行省各駐紮1個軍團。
  • 帝都禁衛軍:25個旗隊(Vexillatio),每個旗隊編制2萬人(50萬),20個行省各統轄1個旗隊,帝國省則統轄4個旗隊,最後1個旗隊也被稱為「鷹之旗隊」,專責守衛皇宮。
  • 皇帝戰士團:總人數約1萬5千人(變動),共分為10個戰團(Chapter),各戰團的戰帥(War Master)只遵從皇帝的直接命令而不受任何人管轄,平時在皇宮內待命。

文化 Culture

外交 Diplomacy